诗歌表现手法技巧(抒情诗人郭小川的诗歌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优质

最佳经验回答
本文由作者推荐

大家好,关于诗歌表现手法技巧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抒情诗人郭小川的诗歌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抒情诗人郭小川的诗歌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2. 现代诗歌如何创作
  3. 诗歌写作中,通感运用得最精彩的诗句有哪些

抒情诗人郭小川的诗歌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

郭小川的抒情诗战斗性很强,表现了独特的风格,主要有如下3个显著特点:

01感情炽烈,情理交融

郭小川曾在《关于诗歌创作的一封信》中说:

“诗要靠感情(抒情)。感情,在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思想和感情是不能分开的。有人说,感情是思想的翅膀,很有道理。不管是那个阶级的诗,感情(抒情)都是它的特质,问题仅仅在于是哪个阶级的感情而已。但是,抒情并不是诗的目的(不是抒发了感情就够了),而是为了宣传思想。”

这段话,阐明了情与理在诗歌里的辩证关系:抒情的目的是为了宣传思想,而要提高思想宣传的效果,又必须依靠抒情作为手段。

诗人郭小川

“诗言志”,特别重视诗歌的思想内容,这是我国古代许多优秀诗人和诗论家的主张,也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但诗人的言志,又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伴随着强烈的抒情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说的“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实际上,也就是主张写诗要通过抒情来达到言志的目的。

郭小川的抒情诗的特色之一,正是继承和发扬了古典诗歌这个优良传统,把情与理统一起来,既具有鲜明的政论色彩,但又不是干巴巴地说理,而是让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思想,通过炽烈的感情的抒发表现出来。

他的许多抒情诗之所以特别富于战斗性,之所以令人读起来如身擂鼓号角,感奋鼓舞,不仅是因为它们表达了正确的思想,同时也是由于抒发了无产阶级炽烈的感情,“是战士一句句从心中掏出的话。”(《团泊洼的秋天》)

诗人爱什么,恨什么,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蔑视什么,总是表现得那样强烈、真挚、执着以及旗帜鲜明。

例如,在《闪耀吧,青春的火光》一诗里,诗人是这样批判机会主义和宣传坚定的革命理想与彻底的革命精神的:

我们讨厌

那种看风转舵的船手

他心中没有方向盘

只懂得

跟在人家的屁股后

不,我们宁愿做个萤火虫

永远永远

朝着光明的去处走

即使在前进的途中

焚身葬骨

也唱着高歌不回头。

诗人的议论由于是通过强烈的对比而迸发的如火的激情来表达,就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使人不禁深深敬仰那许多在两个阶级和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中,为了坚持真理而情愿赴汤蹈火,义无返顾的革命战士,蔑视那些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的机会主义的风派人物。

这种感情炽烈、情理交融的特色,贯穿于诗人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抒情诗,而且越来越鲜明。

比如,诗人在受迫害,在干校被隔离审查期间写下的光辉诗篇《团泊洼的秋天》就是出色的例子。诗里运用排比的手法进行的关于战士的性格、抱负、胆识、爱情等的十分精彩的议论,句句是闪耀着生活与斗争的哲理光辉的警句,又仿佛是团团燃烧着革命激情的烈焰。

这样的诗篇和那些满纸干巴巴的议论或空洞洞的豪言壮语的作品相比,艺术效果真有天壤之别。

02音乐性强,形象生动

郭小川善于向民歌和古典诗歌学习,在抒情诗的写作中创造性地运用赋比兴的手法。他的许多诗以赋为经,以比兴为绊,排比铺张,博喻酿采,显得有声有色,既富于音乐性,又富于形象性。

那些优美诗篇的语言和形式,是诗人在学习人民群众丰富的口语的基础上,又从民歌和古典诗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加以提炼创造的结果。这些诗篇在艺术上很富于独创性,从形式看有两种:

一种吸引了楚辞“半逗律”的形式,每个诗行都分为上下两半,而且基本上每个诗节的一、三行和二、四行又两两对称,一般句子较长,句式严整,如《厦门风姿》《刻在北大荒的土地上》等。

一种则更多地从民间歌谣吸引养料和形式,以短句为主,长短结合,整齐中有变化,如以“林区三唱”为副标题的《祝酒歌》《大风雷歌》《青松歌》等。但上述两种形式又都是赋比兴结合,并大量采用重复、排比、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读起来如行云流水,旋律优美,音韵铿锵,非常悦耳动听,而且语言新鲜华丽,形象也十分生动。

比如《祝酒歌》,这是诗人一九六二年到黑龙江省小兴安岭地区深入生活时创作的脍炙人口的诗篇之一,由于创造性地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来写作,把林业工人豪迈的性格、崇高的情操,宽广的胸怀和美丽的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跃然纸上:

三伏天下雨哟

雷对雷

朱仙镇交战哟,

锤对锤

今儿晚上哟

咱们杯对杯!

……

酗酒作乐的

是浪荡鬼

醉酒哭天的

是窝囊废

饮酒赞前程的

是咱们社会主义新人这一辈!

……

旧话说

跑一天的腿

张一天的嘴

咱们说

喝三瓢雪水

放万朵花蕾

像这样采用传统民间歌谣的比兴手法来抒情的美妙生动的警句,在《祝酒歌》里珠联璧合,使诗歌不但富于音乐性,而且富于形象性。

03想象丰富,意境深广

写诗,一方面要切题,不可跑野马,海阔天空,乱写一气;一方面又不可粘皮带骨,亦步亦趋地摹写生活。必须在生活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和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开掘主题。

郭小川特别善于采用感物咏志,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从平凡的生活题材里发掘深广的思想内容,在抒情诗里创造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意境。

例如,乡村大道到处皆有,人人都走,再平常不过了。可是,诗人在《乡村大道》一诗里,却通过赞美曲折坎坷的乡村大道,热情歌颂了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和无情鞭挞了贪图享乐的市侩思想。

如诗末的两节:

乡村大道呵,我爱你的长远和宽阔

也不能不爱你的险峻和你那突起的风波

如果只会在花砖地上旋舞,那还算什么

伟大的生活

哦,乡村大道,我爱你的明亮和丰沃

也不能不爱你的坎坎坷坷,曲曲折折

不经过这样的山山水水,黄金的世界怎会开拓

句句写的是乡村大道,但又不局限于乡村大道,而是写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不同的生活道路和人生观。

又如,甘蔗林和青纱帐,是南方和北方很平凡的景物,而且仿佛毫不相干。可是想象和联想的翅膀,却帮助诗人用思想感情的纽带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在《甘蔗林——青纱帐》和《青纱帐——甘蔗林》里,展示了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意境。诗人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借景物抒情言志,通过甘蔗林和青纱帐的形象,集中地表现了两个伟大的革命时代——艰辛的风云险恶的民主革命时代和幸福美好的社会主义时代,以及跨越这两个时代的革命者崇高的感情和理想。

这两首诗句句写的是甘蔗林和青纱帐,又不局限于甘蔗林和青纱帐,而是有更深广的含义在。对于革命者来说,昔日青纱帐里的斗争生活是艰苦的,但同时又是甜蜜的,是遥远的,但同时又是亲近的。

他们深知,没有过去,也就没有现在和将来。青纱帐和甘蔗林,都是标志着革命的丰功伟绩的里程碑。为了保卫今天和明天的甘蔗林,保卫香甜而严峻的生活和理想,他们时刻准备着毅然重返青纱帐,呼唤战斗的青春。

郭小川的抒情诗,无论写炼钢,写垦荒,写春色,写秋光,写海防前哨,写北国风雪,写沙漠绿洲,写万里长江,等等,等等,都不是就事论事地抒情,莫不表现了想象丰富、意境深广的特色。这是诗人成功地运用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的结果。

从诗人的大部分抒情诗所达到的思想和艺术的高度来看,从诗人那许许多多喷薄着如火的豪情的战斗诗篇来看,郭小川可以说是时代最富于独创性的优秀的革命诗人之一。

回答完毕。

现代诗歌如何创作

《雪落在爱上》

黄昏

邀来一场雪

好像是专门为

我俩的约会有备而来的

纷纷扬扬

落在我俩头顶上

落在爱的头顶上

却未落入爱情的中间

我看见四周

纷飞的雪花大如蝶

山伯蝶英台蝶周庄蝶

仿佛羡慕我俩的情缘

翌日我查看那个位置

雪掩盖了昨晚爱的模样

因为雪花知道

我俩的爱纯洁如雪

诗歌写作中,通感运用得最精彩的诗句有哪些

说到通感,立刻想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两句声名远播的通感,很是经典。

第一句描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把属于嗅觉的“清香”用属于听觉“歌声”来表现,独到精妙!第二处写月下荷塘的光与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此将属于视觉的“光和影”用属于听觉的“旋律”表达,别具一格!

那么什么是通感呢?顾名思义,就是使感觉之间相通,即在描述事物时,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使用,从而使表达更灵动、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要说诗歌中的通感,在描写音乐的作品中常常经常出现,即,用通感“以形写声”。

例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李贺《李凭箜篌引》

意思是:(箜篌的声音)清脆动听,就像昆仑山美玉破碎的声音,像凤凰鸣叫的声音;就像芙蓉在露水中饮泣的样子,像香兰开怀大笑的样子。这一联中,上句用比喻“以声写声”,下句用通感(化听觉为视觉)“以形写声”。

例2: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韩愈《听颖师弹琴》

意思是:琴声像没有根的浮云柳絮那样,在广阔的天地间随风飘扬。这一联也是用通感(化视觉为听觉)“以形写声”。

音乐描写中用通感的手法,可以表现出演奏声高超的技艺,和音乐产生的震撼人心的效果。

王国维说,好的诗歌要有意境,意境出则诗歌妙。诗歌中运用通感也有创造鲜活意境的作用。

例1: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春景》

分析:作者宋祁因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而名扬词坛,被世人称作红杏尚书。而此句之妙恰在通感的运用,作者把属于视觉的“枝头红杏”,用属于听觉的“闹”来表现,春天烂漫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真可谓通感一“闹”出境界。

类似用“闹”的诗句还不少。比如晏几道《临江仙》中“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毛滂《浣溪沙》中“水北烟寒雪似梅,水南梅闹雪千堆”等等,皆因一“闹”通感,意趣非凡!

通感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常用,比如“笑得真甜”、“吃得真香”、“说得真有劲儿”等等。可能这些话太平常,以致我们不太在意罢了!

通感,你喜欢这种修辞吗?

好了,关于诗歌表现手法技巧和抒情诗人郭小川的诗歌有什么样的艺术特色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原创文章,作者:阿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02tw.com/p/215305